2025年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人工智能辅助帕金森病的管理”。作为神经内科医生,我们希望借这个机会,和大家聊聊帕金森病,让更多人了解它,重视它。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65岁以上人群帕金森病的患病率约为1.7% ,目前全国患者总数已超250万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加剧,患者数量也在持续增长。
帕金森病的典型症状表现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运动症状中,手抖,也就是静止性震颤,常为大家熟知。不少患者在安静状态下,手部会不自主地抖动,像搓药丸一样。肌肉僵直也很常见,患者会感觉肢体发僵,活动不灵活,就像机器人一样。此外,动作迟缓,比如起身、走路变慢,面部表情减少,呈现“面具脸”,以及姿势平衡障碍,容易摔倒,都是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表现。
非运动症状同样不容小觑,包括嗅觉减退,很多患者在疾病早期就会出现嗅觉失灵,对气味不敏感;睡眠障碍,晚上难以入睡、多梦、易惊醒;还有便秘,胃肠道功能受到影响,排便变得困难;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遗憾的是,帕金森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科学的治疗手段,可以控制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药物治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常用药物如左旋多巴、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能补充大脑中缺乏的神经递质,缓解症状。手术治疗,如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以选择。它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电刺激,改善运动症状。康复治疗,包括运动训练、物理治疗、言语治疗等,能帮助患者保持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预防帕金森病。
首先,饮食上,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保持大便通畅,减轻便秘症状;适当摄入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绿茶、蓝莓等,有助于保护神经细胞。
其次,适度运动,像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能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协调性。再者,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农药、重金属等,减少神经系统损伤的风险。
如果您或身边的人出现了帕金森病的相关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早诊断、早治疗。让我们一起关注帕金森病,用爱与科学,为患者点亮希望,帮助他们更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