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news

夏季养生当养心

浏览量:583  /  时间:2024-07-15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唐代诗人韦应物在《夏至避暑北池》一诗中描绘出一幅荷花初绽的清凉夏日画卷。夏至时处处蝉鸣、蛙声阵阵,也气候炎热,容易上火烦躁,到底此时节该如何养生?下面一起来看看。

夏至特点

       从中医角度看,夏至时阳气达到了极致,万物到此壮大繁茂到极点。俗语云“冬至一阳升,夏至一阴升”,这个节气也是阴阳转换的阶段,阳气到了极致,阴气开始产生。
       从自然规律看,夏至这天,正午的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的白昼最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逐渐缩短。俗语也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
       从人体反应看,夏至之后,气温高、湿度大、雷阵雨不时出现,加之现在许多人从事脑力劳动,长期处于高压力、快节奏的生活,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容易出现心神不宁、烦躁不安、失眠多梦、反应迟钝、口干舌燥等症状。


夏至养生要点

       中医理论强调,人体的健康状态与外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夏五行属火,与心相通,夏季炎热,阳气外发,伏阴于内,腠理开泄,汗液增多。中医又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多汗则易使心气涣散。心主血脉,为一身之主,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心藏神,故为神明之用。中医学的“心”不同于西医学的“心脏”,它不但可以维持心脏自身的生理功能,起到推动血液、温煦全身的作用,而且还有主神志(包括维持意识、思维、情志)的功能。明代医家张景岳提出“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养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的养生理论,体现了顺应四时养生的智慧。所以夏至应注重养阳和对心神的调摄、养护,着眼于养“长”。


日常记住三个“宜”
       夏至时节,为保持体内阳气充足并正常升发,多做下面三个“宜”。
       一宜晚睡早起,顺应自然阳盛阴衰的变化,保证每日有7小时左右睡眠时间,必要时中午可以午睡,时间一般控制在30~60分钟。
       二宜饮食清淡、适量食酸,酸有收敛心气、补益肝肾的作用。
       三宜心态平缓,避免暴喜、大怒等,适当调节情绪,保持乐观、舒畅的心情,有利于全身气机的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