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要把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接力不断走下去,为中国人民幸福追求而努力。中国有几千万残疾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为残疾人事业做更多事情,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习近平2016年7月28日在河北唐山市考察时的讲话
9月28日下午3点16分,刘方刚身着白大褂、略带疲惫,回到他在镇江瑞康医院骨科的办公室。看到记者,微笑在他口罩上方的眼角绽放,“抱歉,让你们久等了。”69岁的刘方刚,刚刚在手术室站了3个多小时。
镇江瑞康医院骨科主任刘方刚,曾任解放军肢体伤残治疗中心主任、解放军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南京军区骨科专业委员会顾问、江苏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从医40多年来,刘方刚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行程超过20万公里,先后让5000多名重症小儿麻痹症患者重新站了起来。
2014年5月16日,第五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上,全国助残先进个人刘方刚有幸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残疾人完全有志向、有能力为人类社会作出重大贡献。”
……
这两句话时时在他耳边回响,之后习总书记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更是像指路明灯点亮、信仰旗帜飘扬,让他永志难忘。
在表彰大会上,刘方刚遇到了位老熟人——周月华。她是“最美乡村医生”“201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她是我之前医治过的一位小儿麻痹重症患者,当年她获得了全国自强模范称号,并在人民大会堂做了演讲,状态很好。”
2013年年初,刘方刚从电视上了解到“最美乡村医生”周月华的事迹。周月华罹患小儿麻痹症,腿脚十分不便,常常由丈夫背着在山区跋涉,为当地的老百姓看病。深受感动的刘方刚,辗转联系上周月华,带着团队奔赴重庆山区,为周月华做身体检查,邀请她来镇江做手术。刘方刚主刀的手术很成功,周月华走路稳多了,她靠拐杖也能自己行走了。
“在镇江做完手术后不久就是全国助残日周月华还和我们一起参加义诊,为镇江百姓服务。她后来回到山区继续做乡村医生,我们把她的腿治得好一点,她也可以更好地为当地的老百姓服务。”
“希望各位助残先进把助残善举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把爱传播给更多群众。”习总书记在大会上的嘱托,让刘方刚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涓滴助残善举造福群众,爱心传递将汇聚磅礴之力。
这两天,在镇江瑞康医院有一名特殊的病患——一位奥运轮椅击剑选手,因为脚背反转、受力困难导致行走不便,由队友介绍前来做矫正手术。刘方刚曾成功医治过多位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奥运冠军,包括连续四届夺得残奥会女乒单打冠军的镇江选手刘静、连续两次获得残奥会花剑金牌的冯彦可等,这些选手在国际赛场上大放光彩,离不开刘方刚团队从30多年前就开始对他们的医疗救助与帮扶,并一路随访,让他们重新自信。
刘方刚有一个习惯,只要电视上转播残奥会赛事,他都倍加关注,看到他曾经的患者,代表祖国在国际赛场上争得荣耀焕发光芒,他会第一时间发信息祝贺,“每每这一时刻,就感觉特别欣慰,多年来所付出的汗水与努力都是值得的。”
“医生是一个职业,但也是社会成员,是有感情的,你手术做好了,病人会由衷地感谢你,我们会体会到最大的成就感。”一张拍摄于2019年10月份的合影,记录了江西上饶7名小儿麻痹重症患者和刘方刚团队在一起时的场景,笑容洋溢脸上、自信来自心底。“这位患者是我医治过的;他是第二次来复诊的;这位是第一次来的,腿还是变形的,站得也不正……”3年过去了,刘方刚仍然记得每一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小儿麻痹重症患者的手术有时需要好多年好几次的手术。许多病患抱团取暖、相互推荐,刘方刚团队妙手回春,一台台手术连续成功,让病患从镇江开启了新的人生之路,定格在镇江医疗工作者和患者之间的笑容比阳光还灿烂。
“我现在更大任务是带好年轻医生,从培养年轻医生的角度,我先做,他给我当助手;有一定的基础了,他做手术,我给他当助手。”如今刘方刚带领的镇江瑞康医院骨科团队,坚持践行初心、勇于担当、服务社会,每年都会开展公益助残行动医治小儿麻痹重症患者,薪火相传、精神永续,“我将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话,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继续做好扶残、助残工作。”
*稿件来源:《金山网》(潘宇琴 刘柳 李明明)
*海报设计:谢志斌